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日,《中国政协》杂志、《人民政协报》、潮新闻客户端纷纷点赞我市政协委员为挖掘和传承“里斯本丸”沉船营救事件接力奔跑的履职实践。转载如下:
《中国政协》杂志
打捞沉没的战争记忆 跨越国界的和平追寻——浙江省舟山市政协接力推动“里斯本丸”历史档案挖掘利用
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 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历史的指针回拨至83年前,在浙江舟山,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故事正在发生。
在1942年初秋的东海上,一艘载满英军战俘的日本货轮“里斯本丸”号在中国舟山附近海域被美军潜艇鱼雷击沉,上千名英军战俘被日军封锁于船舱内。危难之际,198位东极渔民在倾覆的“里斯本丸”号前挺身而出,面对汹涌的海浪与无情的战火,驾驶着46艘简陋的小船,往返65次,历经一天一夜的紧张救援,把384名英军战俘从鬼门关抢了回来。
渔家人眼中没有国别和肤色的阻隔,只有源于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畏。后来,日军上岛挨家挨户搜查,381名英军战俘重新被押上日舰,但有3名英俘在渔民掩护下藏身于岛上的“小孩洞”中,后经多方转移至重庆并最终回到伦敦。通过重庆电台,“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真相最终公诸天下,从而使其他300多名“里斯本丸”号幸存者免受迫害。
正如近期热播的《东极岛》电影台词所说,“海上有难,必救”,这是海岛地区流传下来的祖训,也是渔民的传统。电影以艺术的手法再现了83年前的国人义举,彰显了中国人血脉里的善良与担当,诠释了跨越国界和种族的人道主义精神。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段往事却如沉船般被封存海底,连大多数舟山本地人甚至东极岛渔民后代都不知晓事件始末。40年来,舟山文史专家开启了一场打捞真相的“接棒之旅”:从最初报刊资料中只言片语的线索,到几经波折的走访探查,直至内地与香港两地民间组织联动推进材料更新……
时任舟山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的包江雁是舟山第一批开展“里斯本丸”沉船营救事件研究的人员之一;第六、七届市政协委员、文史研究专家孙和军历经4年编撰后出版报告文学作品《东极之光——“里斯本丸”事件纪实》;全市政协组织参与“舟山东极渔民营救英军战俘”历史事件学术研讨会、“里斯本丸”营救事件80周年研讨会、口述史料整理与采集等活动和项目……在一届届各级政协委员和文史专家的接力协作下,真相逐渐拨云见日。
“东极渔民朴素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光辉,值得被世界看到。”舟山普陀区政协委员胡牧也是“里斯本丸”事件研究队伍中的主干力量。2015年3月,胡牧提交提案,建议把二战沉船历史文化转化为访英国礼,提案得到省委主要领导批示。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欢迎晚宴上致祝酒辞时讲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浙江省舟山渔民冒着生命危险营救了日本“里斯本丸”号上数百名英军战俘。中英两国人民在战火中结下的情谊永不褪色,成为两国关系的宝贵财富。这一刻,中英友谊的历史佳话,从白金汉宫传递至世界各个角落。
2024年,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在国内上映后,声量与口碑齐升,荣获第37届金鸡奖最佳纪录片,但却一直未能在海外公映。在故事发生地浙江舟山,民进舟山市委会积极走访外事、文广等部门,调研征求意见后向上级政协报送相关社情民意信息,呼吁尽快争取纪录电影在英国及相关国家公映,得到了相关国家部委的重视办理。一则“小信息”跨越重洋后的“大”回响,再度擦亮了这段跨越时空的中英珍贵友谊。
今年3月,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在英国伦敦首次公开上映,将这段跨越83年的中国渔民英雄故事搬上国际荧幕。19个英国城市、25场放映,一部电影让中英两国观众共同泪洒现场。
“以纪念碑承载这段历史,是对‘里斯本丸’沉船营救事件的最好归结和精神物化。”在今年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召开期间,张高俊委员通过提案呼吁在东极建立纪念碑。舟山市政协常委、民进市委会副主委、市外办主任汤赛虹主动发挥部门职能优势,推动纪念碑加速落成,履职的意义在定格历史中彰显。今年5月,18位从英国远道而来的“里斯本丸”沉船营救事件英军战俘后代登上东极岛,共同见证东极渔民营救英俘纪念碑落成。
“我父亲的愿望成真了!纪念碑上两只手紧紧相握,寓意着渔民从大海中拉起英军士兵。我们后代也将牢记先辈的牺牲以及营救者的英勇,并为此感到骄傲。”落成仪式现场,“里斯本丸”号船最后一名幸存者莫利之女维尼动容地说道。2022年,适逢“里斯本丸”号事件80周年,维尼致信习近平主席,感念中方救援恩情,坚定支持英中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习近平主席复信鼓励其继续积极致力于中英友好,期待更多英国朋友为中英关系作出贡献。
海风掠过,纪念碑面朝东海,守望着故事发生的这片海域,成为联结中英民间友好的新纽带。
“里斯本丸”号事件是20世纪国际关系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在法西斯暴行之下,人类用正义驱散邪恶、以团结争取和平的奋斗历程,也见证了在全球冷战时代,同舟共济的集体记忆怎样被封存和遗忘。沉船已成坐标,但历史不会沉没,能够穿透重重迷雾,直抵中英两国人民内心深处的,恰是人类坚定守护的共同价值基础。尤其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里斯本丸”救援精神以穿越时空的声音昭示着,“我们都在同一艘船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大国形象巍然耸立。
多年来,在这场叩问历史、传承精神的履职实践中,舟山政协人以协商议政、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文史研究等履职方式接力奔跑,持续讲好“里斯本丸”故事、舟山故事、中国故事,让英雄精神、抗战精神转化为一道光束,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路照亮。
《人民政协报》
浙江舟山市政协:
让海岛英雄故事不再“沉没”
“老祖宗说了,海上有难,必救!”近日,电影《东极岛》盛大公映,将1942年发生在浙江舟山附近海域的“东极岛救援事件”,通过壮阔的篇章、逼真的视觉效果,重现于观众眼前。
时针回拨至一年前,基于同一事件的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在国内上映后,声量与口碑齐升,荣获第37届金鸡奖最佳纪录片,但一直未能在海外公映。在故事发生地舟山,民进舟山市委会积极走访外事、文广等部门,调研征求意见后向上级政协报送相关社情民意信息,呼吁尽快争取纪录电影在英国及相关国家公映,得到了相关国家部委的重视办理。
一则“小信息”跨越重洋后引起“大”回响。今年3月,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成功在英国伦敦首映,将这段跨越84年的中国渔民英雄故事搬上国际银幕,并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前夕再度重映。
“以纪念碑承载这段历史,是对‘里斯本丸’沉船营救事件的最好归结和精神物化。”在今年舟山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召开期间,张高俊委员通过提案呼吁在东极建立纪念碑。在相关部门的共同推动下,今年5月,18位从英国远道而来的“里斯本丸”沉船营救事件英军战俘后代登上东极岛,共同见证东极渔民营救英俘纪念碑落成。
丰碑不仅是石质的纪念,更是精神的象征。多年来,市政协持之不懈以协商议政、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文史研究等履职方式,早已将无形的丰碑矗立于东海碧波之上,助力这段历史记忆的打捞与传承。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往事如沉船般被封存海底,连大多数舟山本地人甚至东极岛渔民后代都不知晓。而40年来,舟山文史专家却开启一场传承海上英雄无畏精神的“接棒之旅”:从最初报刊资料中只言片语的线索,到田野走访几经波折的探查,直至民间组织联动推进材料更新……时任舟山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的包江雁是舟山第一批开展“里斯本丸”沉船营救事件研究的人员之一,第六、七届舟山市政协委员,文史研究专家孙和军历经4年编撰后出版报告文学作品《东极之光——“里斯本丸”实践纪实》……在政协委员和文史专家的接力协作下,这段历史逐渐拨云见日。
东极岛依旧潮起潮落,纪念碑上“大爱无疆 海岳流芳”8个大字熠熠生辉。在这场叩问历史、传承精神的履职实践中,舟山政协人将接力奔跑,进一步讲好“里斯本丸”故事、舟山故事、中国故事,让海岛英雄的精神转化为一道光束,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路照亮。
潮新闻客户端
舟山政协委员接力履职,让东极英雄故事照亮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
“大爱无疆 海岳流芳”,东极岛上的渔民营救英俘纪念碑熠熠生辉;伦敦影院里,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让83年前的中国渔民的壮举震撼海外观众。这两个跨越国界的场景背后,是浙江舟山市政协及委员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履职接力——以文史挖潜打捞历史、以协商议政推动传播、以提案落实固化精神,让这段曾湮没的海上英雄故事从“沉没”走向世界。
文史挖潜:
政协人开启“历史打捞”接力
这段故事曾长期湮没于史料,连舟山本地不少人都未曾知晓。40年前,舟山市政协开启“里斯本丸”沉船营救事件的文史研究,拉开履职接力的序幕。
时任舟山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的包江雁,是第一批研究该事件的学者,他曾从报刊资料的只言片语中寻找线索,带队深入东极岛开展田野走访,几经波折梳理出营救事件的核心脉络。第六、七届舟山市政协委员、文史研究专家孙和军接过“接力棒”,历经4年走访渔民后代、查阅中外档案,编撰出版报告文学《东极之光——“里斯本丸”实践纪实》,为故事的完整呈现奠定史料基础。普陀区政协委员胡牧也加入研究队伍,2015年3月撰写的相关《建议》,获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后,省政协将其纳入文史交流重点项目,为后续文化传播埋下伏笔。从市级政协到区级政协,从文史征集到成果转化,政协人以“存史资政育人”的职能,将文史研究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让沉默的历史逐步“开口说话”。
履职推动:
从社情民意、提案到全球回响
2023年,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国内上映后获第37届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却迟迟未能登陆海外。民进舟山市委会联合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迅速走访市外事办、市文广旅局开展专题调研,整合“推动电影海外公映”的具体建议,以社情民意信息形式报送全国政协,最终推动文旅部、外交部等国家部委协同对接。2024年3月,该片成功在英国伦敦首映,并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前期重映,让中国渔民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走向世界。
与此同时,“以纪念碑固化历史记忆”的提议在政协平台落地。2024年舟山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张高俊提交《关于在东极岛建立“里斯本丸”沉船营救事件纪念碑的提案》。提案交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广旅局、普陀区政府、市档案馆协办后,市政协通过专题协商会、提案“回头看”等方式跟踪督办,推动设计方案优化、资金落实等关键环节。今年5月,18位英国“里斯本丸”沉船营救事件英军战俘后代专程登岛,与舟山各界共同见证纪念碑落成,让这段故事有了具象化的精神地标。
共识凝聚:
让英雄精神成为永恒坐标
东极岛的潮起潮落,见证着政协履职的持续发力。多年来,舟山市政协不仅通过协商议政推动“事”的落实,更以文史展览、委员宣讲、校园研学等形式,让“里斯本丸”故事走进群众、走进青少年。
从最初的文史资料征集,到推动电影海外传播、纪念碑落地,再到持续的精神传承,舟山市政协形成了“文史打底—履职推动—共识凝聚”的完整闭环。如今,电影《东极岛》的公映让故事进一步广为人知,纪念碑则成为海内外缅怀英雄、传递大爱的重要场所。
在讲好中国故事、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道路上,舟山政协人仍在接力奔跑——他们以履职实践为笔,将海上英雄的精神刻进时代记忆,也为人民政协服务国家发展、凝聚海内外共识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