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第三监督小组实地视察省民生实事项目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的建设运行情况
市政协第三监督小组实地视察省民生实事项目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的建设运行情况

作者:刘东滨  发布时间:2025-08-25   浏览次数:

8月21日上午,市政协第三监督小组深入定海区,实地视察省民生实事项目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工会驿站)的建设运行情况。市政协副主席张伟平参加。

新建 DOCX 文档2182.png

监督小组一行首先抵达位于芙蓉洲路的定海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昌国驿站)。这个总面积约400平方米的“温暖港湾”,配备了空调、饮水机、微波炉、充电设施等基础服务,还融合了能量补给、直播运维、小哥议事、休闲阅读等八大功能。定海区有关负责人向委员们介绍,该驿站有效聚合了43家党建联建单位力量,构建了涵盖职业发展、权益保障等12个大项、35个小项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更引人注目的是,驿站通过“小哥议事会”和线上微信群,不仅收集解决小哥们自身的急难愁盼问题,更畅通了环境卫生、停车秩序等基层治理问题的反映渠道,已成功引导600余名新就业群体化身“移动探头”和“反诈骑士”,累计反馈并协助解决治理问题600余个,实现了服务与治理的深度融合。

新建 DOCX 文档2506.png

随后,委员们驱车前往海山社区联合工会户外劳动者驿站。该站点位于环南街道民生服务综合体一楼,开放时间为08:30-18:30,环境温馨舒适。站内冰箱、微波炉、智能血压仪、医疗箱、高速Wi-Fi、阅览区(含纸质书和电子书屋)等设施一应俱全。社区工作人员介绍道,自去年8月运营以来,该站点已常态化开展“夏日送清凉”“暖冬礼品发放”“趣味运动会”等大型暖心活动6场,高温季节每日提供冰镇饮品,成为周边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建筑工人等歇脚、充电、纳凉的“社区客厅”,日均服务人次可观。委员们细致察看了设施维护记录、活动台账,并与偶尔进来休息的环卫工人进行了简短交流,直观感受站点的日常运行与服务成效。

新建 DOCX 文档2803.png

座谈会上,市总工会负责人作了相关工作情况汇报。截至7月底,全市55家计划改造提升的站点(远超省定45家任务)已全部达成除“暖心服务活动”外的省定建设标准,实际改造提升进度超80%,位列全省工会系统第一。“可移动式”工会驿站采用集装箱模式入选全省创新案例。

新建 DOCX 文档2937.png

市政协委员、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

楼世峰

户外劳动者中也有部分残障人士,或因工临时性行动不便。建议在未来站点建设和改造中,融入更多无障碍设计理念,检查入口坡道、卫生间等细节,让服务更具包容性,真正覆盖所有有需要的劳动者。

新建 DOCX 文档3079.png

市政协委员、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邱建军

探索将站点与城市大脑、基层治理四平台等数字化系统深度对接,推动需求发现和问题上报更高效,更精准地把握户外劳动者的群体特征和需求变化,为政策制定和资源调配提供依据。

新建 DOCX 文档3168.png

市政协委员、市新闻传媒中心广播事业部副主任  

王艳

加强与合作企业(如外卖平台、快递公司)联动,在骑手APP内进行点位推送和导航;制作生动易懂的短视频、图文攻略,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扩大知晓度和影响力。

张伟平充分肯定了市总工会在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认为工作推进有力、创新亮点突出、社会效果初显,走在了全省前列,体现了对户外劳动者的尊重和关爱。

张伟平强调,要切实丰富站点功能内涵,充分发挥驿站直接面向广大户外劳动者的优势,将其打造为社情民意的收集渠道和社会治理的抓手,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民意收集机制,鼓励更多户外劳动者成为城市管理的“眼睛”和“耳朵”,为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现代化水平注入新动力。要有力提升服务管理效能,强化日常监督和动态管理,确保设施完好、物资充足、环境整洁、服务在线。推动服务精准化、特色化,深入调研劳动者需求,因地制宜打造“一站一品”。积极探索可持续的运行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共同把服务站点的“暖心”品牌擦得更亮,确保其长期充满活力。要持续关注民生实事项目后续发展,全市各级政协委员要以此次专项监督为新起点,综合运用视察、调研、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多种履职形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取真实声音、发现真问题、思考真办法,为党委政府完善决策、改进工作提出更多具有前瞻性、建设性的高质量意见建议,推动民生实事项目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