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谊报》再次关注我市“请你来协商——多措并举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专题协商会
《联谊报》再次关注我市“请你来协商——多措并举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专题协商会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8-18   浏览次数:

8月9日,《联谊报》再次关注我市“请你来协商——多措并举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专题协商会,全文如下:

新建 DOC 文档4395.png

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是舟山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面对新形势新问题,要在创新工作机制、优化生育政策等方面持续发力。

阶段性成效

人口发展态势稳中有进,人口与经济关系协调。一是常住人口微幅增长。2015年到2024年,全市常住人口从115.6万人增至117.6万人。青年常住人口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流入流出比约为1.51。二是流动人口持续集聚。2015年到2024年,全市流动人口从34.7万人波动上升至47.9万人。三是城镇人口比重稳步提升。2024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4.9%,较2015年上升7.1个百分点。四是人口集聚与经济发展较为协调。2024年,全市以占全省1.76%的人口创造了2.47%的经济份额,人口密度(817人/km2)与经济密度(1.546亿元/km2)均居全省前三。

人口发展改革举措不断推进。制定《舟山市人口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从多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出台一系列强化生育支持和普惠托育服务的优惠政策。深化省际劳务协作,吸引中西部劳动力就业。放宽城镇落户条件。构建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切实保障流动人口福利和权益。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为核心的住房保障体系,优化保障性住房配给机制。构建海岛幸福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养老服务均衡可及。

人才引育工作体系逐步拓展。建立“六位一体”引才机制,2020年以来累计引育F类及以上人才1.7万人、高校毕业生11.2万人。实施舟籍学子“港湾计划”,2024年舟籍学子回舟率超35%。创建省级海洋经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市场化引育高素养劳动者提供服务支撑。推进“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建设,提供一体化技能培训服务。搭建人才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推出涵盖15个职业的80项增值服务内容。

压力与挑战

人口规模与城市发展不匹配,对经济支撑力欠佳。全市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逐年下降,且年龄结构偏大,不利于劳动生产率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人口结构与社会发展不匹配,内生增长动能不足。青年人口规模偏小,老龄化水平持续加深。2024年全市户籍人口平均年龄为49.05岁,60周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占36.15%,常住人口老年抚养比达44.2%,社会负担加重。

人口增速与区域发展不匹配,人口流动态势存在隐忧。本地青年人口外流形势严峻,全市流动人口总体呈“快进快出”态势,人员流动性强,户籍人口转化率低。

人口素质与产业升级不匹配,高端人力资源要素缺乏。技能型人才结构性短缺、高精尖人才引力不足。海洋新能源、数字海洋、海洋生物医药、现代海事服务等专业领域高层次人才稀缺。

对策建议

创新人口工作机制。强化人口工作统筹领导、健全监测与研究体系、完善管理服务机制。搭建多源数据融合的人口综合监测平台,动态研判人口数据。组织人口发展形势年度会商,精准识别潜在户籍人口与稳定留居群体,针对性强化人口流入。科学分析人口因素对重大决策、重大改革和重大工程建设的影响,加强人口研究成果在主体功能布局、公共资源配置、城镇化发展、产业集聚等工作中的应用。制定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近远景规划、专项政策体系和分类施策重点。增强对人口集聚、吸纳和承载的服务支撑,较周边城市形成差异化的政策亮点。

持续优化生育支持政策。优化提升婚恋服务、健全生育责任分担机制、强化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深化“舟山公益红娘”“千岛之约”“爱舟记”等婚恋交友品牌,“线上+线下”为单身青年提供牵线配对和跟踪服务。多层次全方位推进婚俗改革试验区建设,让利甜蜜经济,提升婚恋增值服务吸引力。推进新型婚育文化建设,倡导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和文明简约婚俗。健全全周期婚姻家庭辅导服务机制,统筹构建生育、养育、教育、住房、就业、社保等联动融合的家庭友好型政策体系。加大生育经济支持力度,提高多孩家庭阶梯式补贴标准,谋划公办幼儿园全域免费、多孩家庭按月提取公积金等创新举措,切实推动生育引导和优养减负。加强对女性劳动者特别是生育再就业女性的就业帮扶,引导企业推出女性岗位和弹性岗位,促进妇女灵活就业。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重点规划和投入2岁以上幼儿普惠托育服务,根据婴幼儿数量和分布情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2岁以下托位设置,稳步增加小月龄托育服务供给。

提升与重点产业相匹配的人力资本。扩容优质人力资源引进、深化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拓宽技能人才发展空间。深入推进海洋特色人才港建设,坚持“高端引人才”和“产业引人口”两手抓。定向招引数字创意、电商直播、短剧演艺、时尚零售、谷子潮玩等青年主导型产业,建设夜间餐饮娱乐潮玩集聚区,举办青年参与度高的优质赛事活动,引进高质量的娱乐产业,吸引更多青年。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培训基地作用,建立“产业链-专业群”联动机制,紧跟九大现代海洋产业链发展方向,加快培育重大产业和重点领域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推动龙头企业、产业联盟与高校院所共建科教融合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创新产业人才的联合培养和精准培养。加大面向流动人口的成人学历教育力度,提升常住人口文化水平。实施新时代“千岛工匠”培育工程,完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鉴定评价、技能竞赛和政策激励体系。在海水养殖、螺杆塑机、船舶海工等特色产业推行“一企一策”。推动落实技能人才以技提薪机制,健全“职工增技-企业增效-职工增收”体系链条。

构建以人口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优化公共服务随人走配置机制、加快市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大力推行居住证制度和新市民积分制度,推进居住证持有人和当地户籍人口公平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全市人口规模结构、空间分布、流动集聚趋势研判,构建与常住人口和实际需求相匹配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体系。针对高新区、工业园区等产业工人集聚区打造产城融合、宜业宜居、低价消费的城市空间环境,做优补强普惠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便民服务配套,形成“产业社区一刻钟生活圈”,重点发力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方面。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充分挖潜老龄人力资源、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银发群体就业促进政策与社会保障制度,鼓励企事业单位开发适老化岗位。推动老年大学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就业服务相衔接,支持富有余力的低龄老人再就业。逐步建立银龄志愿服务网络,引导低龄活力老人参与互助养老、邻里关照、扶残助残、儿童关爱、基层治理、文化传承等公益行动。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依托未来社区建设,配建融合居家照护、日间照料、短期托养等功能的养老服务综合体。建立健全老年医疗服务网络,探索由公立医院牵头建立养老机构,重点解决失智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刚需。打造老年友好型设施环境,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和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制定银发经济专项发展规划和银发产业扶持政策,打造“养老+”产业融合生态链。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推广适老化产品,合理引导老年消费从保守型向品质型、体验型转变。加强银发消费市场监管和社会共治,推动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常态化打击涉老诈骗,营造良好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