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上午,市政协副主席方维带领调研组赴普陀山开展“普陀山文化的时代化阐释”专题调研,探寻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之路,为普陀山文化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建言献策。
调研组首站来到白华庵与白华山摩崖石刻。侯继高所书“白华山”三字真迹,笔力苍劲,虽历经岁月冲刷,仍散发着独特艺术魅力。大悲阁后,真歇泉因纪念真歇禅师得名。“真歇泉”三字据传为南宋宰相史浩所题,字迹虽被岁月侵蚀、布满苔痕,却依旧清晰可辨,似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些珍贵文化遗迹,是普陀山文化的重要构成,为研究普陀山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是其历史文化传承的生动见证。
随后,调研组前往紫竹林。市文史馆研究员孙峰建议在此周边增设道元入宋、隐元煎茶纪念碑。道元入宋求法,对日本佛教发展影响深远,是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关键人物。隐元煎茶则彰显了普陀山与外界的茶文化交流,体现出普陀山文化的开放与包容。“增设纪念碑,有助于进一步发掘普陀山在东亚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价值,丰富其文化内涵,提升其在国际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让普陀山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更璀璨光芒。”孙峰如是说。
调研组实地参观了文昌阁和一山一宁纪念堂。深入了解文昌阁这座中西合璧的历史建筑,其多元融合的文化元素,以及作为普陀山对外展示窗口的文化渊源。走进普济寺内的一山一宁纪念堂,探寻一山一宁禅师的生平事迹及其对中日文化交流的卓越贡献。梵山之上,一山灵塔庄严肃穆,承载着后人对一山一宁禅师的敬仰与缅怀,是普陀山文化中中日友好交流的重要象征。
调研组还走访了普陀山佛教协会,与智宗法师就如何做深“普陀山文化的时代化阐释”课题展开探讨。双方围绕普陀山如何突破“佛教圣地”单一叙事,论证普陀山作为东亚海洋文明交互枢纽的复合价值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更多思路。
方维指出,要聚焦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核心,洞察国内外佛教文化传承发展的前沿趋势,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观音文化耦合性研究,探寻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融合点,让普陀山文化更好地引领社会风尚。要系统梳理普陀山多元文化积累的历史逻辑,深挖海丝文化、海防文化、诗路文化、石刻文化等内涵,充分展现其文化的多元特质与丰厚底蕴,彰显普陀山文化的独特魅力。
方维强调,要积极推动普陀山文化与现代多元产业融合,提升文化数字化、体验化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在现代海洋城市建设中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同时,要深入研究普陀山文化创新发展的要素保障,探索区域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的创新模式,为普陀山文化的时代化阐释与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让普陀山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