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做好安宁疗护 温暖生命最后一公里
周艳委员代表农工党市委会发言
近年来,我市立足海岛实际积极稳妥推进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加快构建“机构-社区-居家”相衔接的安宁疗护服务模式。但与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相比,安宁疗护依然存在一些短板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知晓率不高、普及率不够广泛。安宁疗护是通过提供专业服务来控制痛苦和不适症状,帮助临终病人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减轻家属心理哀伤的一种卫生健康服务。目前公众对这种服务新模式,知晓度不广,接受程度不高,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二是服务体系不够均衡、医保政策不够完善。全省尚无统一的安宁疗护准入标准、服务规范和评估评价体系,服务对象仅限于肿瘤晚期患者,居家安宁疗护联动转换机制尚未形成。“互联网+安宁疗护”相关费用还未纳入医保,DRGS又限制了医疗机构开展安宁疗护的积极性。三是从业人员培训不够充分、细节服务不够细致。安宁疗护机构从业人员来自不同临床专科,服务年限较短,缺少系统化培训。专业社工稀缺,有不少安宁疗护志愿者中途选择退出。安宁疗护志愿者服装仍为传统志愿红,与服务场景不相匹配。
安宁疗护作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不仅有利于提高生命质量,维护人的基本尊严,也有利于减少无意义、浪费资源的过度治疗,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为此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全员提高安宁疗护知晓率与普及率
一是面向从业人员。以“项目化”方式开展生命教育,实现在安宁疗护服务医疗机构重点科室的全覆盖,并融入安宁疗护服务全过程。二是面向社会人士。依托社区生命关怀教育基地和媒体宣传等,开展“安宁疗护日”亮灯宣传,倡导生前预嘱,推进公众对“优逝”观念的认可,提升对安宁疗护的接纳度。三是面向在校学生。教育、卫健双向联动,通过开设生命教育主题课程、成立社团、组织专题讲座、设立生命教育基地等,提高生命教育的可及性,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二、加强规范服务,全面推进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建设和政策保障
一是加快构建海岛特色多元服务体系。以安宁疗护指导中心为引领,安宁疗护病区为支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护理院、医养结合机构为主体,加快完善主体多元、功能健全、模式多样、服务规范的“1+X”安宁疗护服务网络。持续推进安宁疗护病区(病房)建设,推进有条件的机构开设安宁疗护中心。二是加快探索海岛特色安宁疗护服务模式。探索机构与机构间、机构与居家间畅通合理的安宁疗护转介制度,推广“互联网+安宁疗护”服务成功经验,鼓励医共体、医联体牵头单位,通过互联网技术在基层建立联合共照区(病房),多方联动提高安宁疗护服务质量。三是加快完善安宁疗护支持政策。积极向上呼吁,争取尽快出台安宁疗护服务项目并明确指导定价。精准测算医保支付,调整430元/床日的不合理住院补贴,分病种探索肿瘤晚期患者安宁疗护费用结算。探索将安宁疗护服务项目列入舟惠宝。
三、加强多元支持,全程提升安宁疗护从业人员服务能力与细节服务
一是增加安宁疗护专业设置和岗位再培训。建立高等院校安宁疗护教育体系,从在校学生开始进行专科化培养。依托安宁疗护指导中心、专业类医疗机构等开展岗位培训,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在专业照护、关怀慰藉等方面的能力。二是畅通职业晋升渠道和绩效激励。搭建专业职称晋升渠道,在编制上给予适当倾斜,赋予安宁疗护职业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加大绩效倾斜与扶持,确保安宁疗护人才队伍稳定。三是探索公益慈善组织的有效助力和细节完善。充分发挥慈善公益组织、学(协)会作用,鼓励开展以安宁疗护为主要内容的公益服务。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鼓励志愿者、专业社工、退休医务人员等参与安宁疗护服务。完善服务细节,如以绿色或蓝色志愿者服装代替传统的红色,让服务对象在接受服务时候感觉更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