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我市未来乡村建设 推进乡村共同富裕的建议
俞意萍委员代表民革市委会发言
未来乡村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再深化,是高质量推进“千万工程”的新实践,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我市以“实现主导产业兴旺发达、主体风貌美丽宜居、主题文化繁荣兴盛”为目标,围绕“一统三化九场景”要求,已启动三批次共29个未来乡村建设。我市未来乡村建设强组织、建机制、筹资金,坚持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相结合,将相关建设项目纳入“小岛你好”及现代社区建设等多项重点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但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建设整体性和示范带动性有待加强。我市各试点村在创建时,按照“一村一策”要求进行了前期规划,但各试点村以单打独斗为主,关联性不强,效益辐射面不广。引进较多是体量小、影响力弱的项目,有同质化现象,发展后劲不足。试点村的引领示范效应不够。在地域相连、经济相融的多个行政村开展片区化打造、组团式建设方面还有待加强。
二是未来乡村建设专业人才短缺。部分试点村虽有引入第三方专业人才进行管理经营,并初见成效,但绝大多数未来乡村建设上存在人才缺失现象,尤其是新理念、新技术、新产业等行业领域的年轻人才奇缺。未来乡村建设需要数字化场景应用到乡村方方面面,需有更多高水平人才加入未来乡村建设。未来乡村建设中真正起引领作用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的实用人才还是少数。
三是村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足。未来乡村建设试点取得了较好效果,得到当地村民的拥护支持,但基层群众主动参与的意愿不强,对建设中可能出现的房屋承租、土地流转、基础设施等涉及切身利益的政策处理,甚至持抵触心理。在建设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工作量大幅增加,村级组织也会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消极应对,影响未来乡村建设的进展和质量。
为此,建议:
一、挖掘特色,引导共建共享
进一步挖掘有潜质的乡村开展试点创建,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发展。要完善业态布局和共富集市、共富工坊等共富微单元建设,将强村富民作为未来乡村建设的落脚点和着力点,推动我市乡村文化优势、生态优势、治理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要坚持规划引领,注重保持自然景观的原生态,保持历史遗址、人文景观的原风貌,因地制宜地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美化等项目建设,使得试点村与非试点村在乡村整体风貌更加协调、统一。
二、人才培育,发挥引领作用
完善人才引入机制,吸引爱农村、懂技术、懂市场、会经营的经纪人等各类专业实用人才参与未来乡村建设,把技术、资金、资源及先进理念和经验引进来,把本地乡村的特色资源打造好、包装好、推出去。建立培养“本土人才”机制,对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各类人才和本地成功人士进行摸底归档、分类登记,发挥他们专业所长和人脉优势,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助、专业培训等,使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者、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等致富带头人和引路人。注重后备人才的培育输入,加强与职业院校、高校合作,争取更多高校学子留在舟山,为未来乡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基层自治,激发内生动力
重视乡村组织建设和基层治理,把基层治理工作贯穿未来乡村建设全过程。增强基层党员、村民代表的标杆意识,在未来乡村建设过程中起到带头人作用,成为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加强未来乡村建设宣传引导,让广大群众认识到未来乡村建设的好处。坚持群众主体、尊重群众意愿,广泛凝聚共识,动员群众参与。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群众为未来乡村建设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并通过奖惩机制等调动干部和群众积极性,形成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