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 孕育校园优秀运动人才
发表时间: 2024-02-05 13:40:47 来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舟山市委员会

罗瑜委员代表体育界发言

近年来,我市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储备数量、输出形式等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相较其他地市存在着一定差距。以杭州亚运会为例,我省共派出98名运动员参赛,舟山籍运动员仅有一位。我市在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体育教育理念落后。学校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工作的重点都放在了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当中,对于体育教育不够重视,课程安排不合理。二是教师与家长的体育观念落后,甚至将体育视作学生“玩”的学科,对体育教育的支持不够。三是对体育教师的激励机制落后。目前对体育教师的考核还是应试教育模式,无法有效激励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和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也导致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困难。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市竞技体育“人才荒”的窘境,需要坚持不懈地狠抓“体教融合”,探索出一条适应舟山特色的培养路线,促进我市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同步发展。

为此,建议:

一、改变体育课程应试教育模式,回归体育课程应有功效

体育运动是人类的本能和需要,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最基本手段之一。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应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理念,教会学生一项体育技能,锻炼学生健康体魄,培养学生永不服输的体育精神。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要摒弃“应试教育”体育课程模式。可以根据海岛特点开设“特色体育课堂”,将竞技体育基本功练习融入体育课堂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开展“选修课”模式教学。要从学生兴趣爱好入手,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二、“教体配合”多方面培养全方位人才,加大竞技体育宣传力度

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全方面多领域的人才,学校作为一个培养人才的基地,应从多方位入手提高学生的成才率。要摒弃“为了学生的成绩可以牺牲一切”的错误理念,加大竞技体育宣传力度,为部分学习成绩不十分理想,但拥有一定运动潜力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训练机会。鼓励专业教练员进入学校,开设专业特色体育课程,开展业余训练。逐步扩大选拔范围,拓宽培养路径,实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竞技体育人才储备的目的。

三、尝试拓宽体育教师考核渠道,降低学术科研要求

体育作为注重实操的一门课程,专业体育教师的实践教学尤为重要。由于职称评定的“指挥棒”作用,部分体育教师“轻实践、重理论”倾向明显。为使体育重新找回“核心”,学校可以尝试将体育教师向高水平运动队输送运动员纳入个人以及学校业绩考核,激励体育教师在专业领域发掘更多体育人才。同时要持续跟踪输送运动员情况,对取得优异比赛成绩的运动员输送教师予以一定物质奖励。对部分有突出贡献的体育教师,在职称评聘时,可以参照国家级优秀教师计分,使体育教师拥有成就感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度。

四、加强校园体育竞赛和交流,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

要坚持开放办体育,增进省域、市域学校间的交流,避免“闭门造车”现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寒暑假等业余时间,尽可能多地组织区域性、校际间的竞技体育比赛,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培植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学校可以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和趣味运动会,尝试根据不同年龄段、性别人群制定不同层次的赛事规则,吸引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发现和选拔优秀的体育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