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推进海岛公共文体服务一体化的建设
戎平娟委员代表文化艺术界发言
近年来,我市以公共文体服务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公共文体服务一体化建设,文体服务共建共享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设施布局不够合理。目前以市、县行政区划为单位的配置标准与舟山特有的岛域特点不相符合。已建成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存在半径过小、圈圈重叠现象,后期运营困难。各岛的差异性发展与个性化定位,对文体设施的布局也提出了新要求。二是实际供需不够匹配。作为海岛城市,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享性差,服务成本较高。同时,我市老龄化程度高,部分岛屿老龄化程度达100%,文化生活圈数字化运行的要求难以实现,影响了文化圈运行品质提升。三是运行机制不够顺畅。市及县区级文化馆、镇(街)文化站和村文化礼堂隶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影响文化设施集约利用。镇(街)综合文化站不再单设,基层文体工作活力不足。对文化事业投入不足,公共文化文物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近几年一直在0.7%-0.8%之间,处于全省后列。
为此,建议:
一、重塑标准体系,解决布局不合理问题
针对我市岛域实际,立足“1+4+N”整体架构,积极向省级相关部门争取政策,调整对我市各县(区)文体设施的配置标准。本岛按照市级层面“五馆一院一厅”的标准实施建设。对人口集聚的大岛做足各岛特色文化文章,如在岱山建设“博物馆之城”、在嵊泗实施“1+N”展览馆系列,最大程度集约利用资源。一般海岛按照乡镇标准,重点建设农村文化礼堂、乡村博物馆、岛与书房等。个别本地居民较少但游客较多的岛屿,可与文旅融合旅游目的地建设结合,发挥旅游驿站等“一站多功能”的作用,着力提高文体资源利用效率。
二、完善政策供给,解决供需不匹配问题
深化“钱随人走”改革,优化布局,以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为切入点,深化文化供需体制机制改革。对常住人口相对集中的小岛,以“高质量”“兜底性”为原则,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三送一走”等流动文化服务,扩大惠民覆盖范围。对人口密度高的大岛,通过优化运营,创新服务形式,发挥“三团三社”等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的骨干作用, 着力丰富城市文化氛围。对常驻人口较少的旅游岛,打造集文化服务、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主客共享文旅设施,探索流动文化场所建设,增强服务弹性 。
三、理顺管理体系,解决机制不顺畅问题
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撤并重复、相似的系统功能,实现最大程度的数据共享。探索群众点单、智能配送、供需匹配、精简高效的供给模式,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提高文化扶贫的“精准性”,实现公共文体服务“最后一公里”到“最美一公里”的转化。要抓住全市乡镇文化员定向培养等政策红利,培养一批“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充实基层文体事业力量,采用“体制内招聘社工+政府购买运营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基层文化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与专业化,推动海岛公共文体服务一体化建设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