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外来产业工人 凝聚舟山发展合力
陈静静委员代表市总工会发言
近年来,舟山发展突飞猛进,连续两年GDP增速全省第一,其中大量外来产业工人对舟山发展的贡献不容置疑。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舟山市常住人口115万,其中流动人口28万,主要为外来产业工人,以来自安徽、河南、四川等省份为主。这两年企业招工难、留人难的困境日益加剧,外来产业工人不足,将严重阻碍我市的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并将长远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外来产业工人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整体素质不高。我市外来产业工人多从事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机械制造、水产品加工等产业中重体力、低技能的工作,管理性和高技术性工作相对较少,部分企业缺少长远规划和有效举措,对员工重使用轻培养,甚至个别企业存在拖欠工资等行为,导致年轻人不愿进工厂。目前不少船舶修造企业一线操作人员年龄区间已提高至45—60岁,35—45岁的中青年骨干人员、35岁以下的青年人员占比不断下滑。
二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在住房方面,多数外来产业工人居住远离中心城区,除部分住在企业宿舍外,大多租住在乡镇农村私房,房屋大多较为老化,居住环境居简陋。同时,各类工业园区、企业周边生活服务设施配套较少,外来产业工人居住区的公共资源可达性较弱,城市绿地、城市交通、城市公共娱乐设施、基本服务设施等享有状况差。
三是城市认同感不高。外来产业工人的社会网络相对封闭,主要是基于家庭、老乡与工友形成的非正式网络。外来产业工人缺乏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与本地居民之间互动较少,部分外来产业工人表示在生活中受到过身份歧视等不公正待遇,以致其对舟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不高。
为此,建议:
一、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
加大外来产业工人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为他们在城市中找到更好的就业机会打下坚实基础。支持企业和行业组织开展职业技能自主认定,使产业工人看到更多发展前景和希望。组织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广大产业工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培养、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真正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
二、保障外来产业工人权益
深入企业定期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和劳动用工体检,促进企业依法规范用工。加大劳动执法监督检查力度,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全面落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工作。健全完善工会服务职工体系,深化“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帮扶活动,实现困难职工动态管理和长效帮扶,为困难外来产业工人排忧解难。
三、改善本地用工环境
多渠道筹集租赁房源,增加租赁住房供应,盘活工业园区、乡镇企业集中场所周边闲置土地,规划建设一批环境较好、配套设置齐全、管理更加到位的公共租赁租房、公寓、集体宿舍等,有偿出租给企业或产业工人使用,为外来产业工人提供优质的住房条件。引导企业、园区配套建立健身活动室、职工书屋、绿色网吧等文化娱乐设施,为职工自我提升、业余休闲提供场所。
四、提升外来产业工人获得感
广泛吸纳外来产业工人参与妇联、团委、工会等群团组织,组织文艺演出、相亲联谊、方言培训等活动,扎实推动外来产业工人归属感。加大典型宣传,提高劳动模范、各类优秀人才评选中外来产业工人的比例,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