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横上庄下庄由来
六横上庄下庄由来

作者:唐更华  发布时间:2023-09-28   浏览次数:

六横岛是舟山群岛第三大岛,位列浙江省岛屿面积第四,全国第 十二。其实,并非自古如此。

很久以前,舟山本岛西南方向的峙头洋和磨盘洋间,呈东南至西北 的一群岛屿,除朱家尖、桃花、虾峙等岛屿外,还有两个较大的岛。靠 近大陆部分,后来被称为“上庄”的岛,还有蟑螂山、石柱头、积峙山 三个小岛相依;朝东南向、后来被称作“下庄”的岛, 大夹屯、小夹屯、 戏文山、下沙头四个小岛与其为伴。

由于水流作用或历代围垦所致, 涨潮时淹没, 退潮时显露的七个小岛, 相继与邻近的上、下两岛,各自相连;其面积仅如今天的桃花岛、朱家 尖岛大小。

清光绪《定海厅志》所载, 六横山“周围百里, 生聚数千家, 分上、 下两庄,中隔一江……”受海泥长期淤积,上、下两岛间落潮时显露面 积逐渐扩大, 涨潮淹没的影响越来越少, 清道光十六年(1836)修筑千丈塘, 将两岛连成一体,加上由水道淤积成陆域的面积,六横岛方演变成今天 的模样。

相连后的六横岛两头宽且高耸,中间低平较窄:西北部的双顶山 最高,海拔 299. 9 米;东南端的炮台岗 288 米。汉民族崇尚高为上、 高为大,遂将以张家峧为界的西北部分称为上庄,东南部分称下庄, 而六横百姓俗称的“上局头”“下局头”,意为六横的上半部分、下 半部分。也因为如此,上庄的峧头历来为六横的政治、经济、文化和 交通中心。

上庄、下庄的名称与六横政区设置沿革有关。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置定海县时,六横仍为安期乡辖区,初 设杜庄、双塘、清港三岙,后改设六横上庄、下庄两庄。光绪二十六

年(1900) 废安期乡后, 始设六横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6 月, 调整乡镇北部(上庄)与佛渡乡合并为上庄乡,南端(下庄)与马跳 头乡(悬山岛) 合并为下庄乡。清康熙二十八年, 上庄乡曾分为东平、 西安两乡,下庄乡分为平和、永和两乡。民国三十四年,上庄的东平 乡改名沙浦乡,西安乡改名积峙乡;下庄的平和乡改名双塘乡,永和 乡改名礁潭乡。民国三十六年, 沙浦乡、积峙乡合并成上庄乡, 双塘乡、 礁潭乡合并成下庄乡。直至 1950 年 5 月 17 日舟山解放,上庄乡、下 庄乡的乡置未变。

1953 年 4 月普陀建县,10 月六横区域设六横、下庄两区,  “上庄” 不再作为域名。1956 年两区合并为六横区后,  “下庄”亦退出地名的历 史舞台。

据传上庄龙山上陆家祖先陆朝凤,是从镇海小港迁入的;下庄礁 潭大岙田氏系萧山田家弄人,因遇灾荒,祖孙俩挑竹箩一路乞讨流落 而至,两姓均为两次海禁后最早迁入定居, 搭芦棚为舍, 垦荒弄涂为生。

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雨,将下庄田氏晾晒的火绒(引火用) 打湿,无法做饭充饥,只得向上庄陆家借火。岂知正是涨潮,且傍晚 时分是潮位涨得最高的时候,无法蹚水过滩,田姓祖孙只好啃吃生番 薯填肚。等三个时辰潮水退落后,上庄的陆家不仅送上火种,而且捎 来不少熟食。

此后,随着各姓家族的迁入和繁衍,特别是上、下两庄相连后,人 口持续增长, 上、下庄间交往日益频繁, 互助合作不断加深, 并联姻结亲, 促进两地的兴盛与繁荣,坐商悄然出现。

至清末, 上庄的峧头、下庄的余姚房, 以及上、下庄连接处张家塘(曾 称中庄)三个自然集镇形成,且均处交通要冲、自然村落中心。从大陆 来岛从业者为主的商业具有前店后坊、多业兼营的特色, 一般不雇用店员, 货源由宁波和镇海穿山、柴桥、郭巨海运。

清光绪四年(1878), 镇海大碶头人邬立成到上庄峧头开南货店, 经营南北果品,兼购油菜籽、芝麻、柏籽、糯谷,制作食油、烛、糕饼 等出售。此前曾有贺恒升杂货店, 兼营银饰, 制售棺柩、婴儿满月虎头鞋, 周岁项圈、银镯子,老人寿衣裤,死人盖被等。

道光十五年(1835) ,镇海昆亭人刘裕成于下庄余姚房创立新大昌南货店,营南北货兼屠宰、榨油、水作、大熬盘。张家塘首家打铁铺创 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 ,父子四人铸锻锄头、钉耙、刀具出售。随后, 油酱、南杂货、棉布店继起。至解放前,三个集镇店铺百余家,为历史 上最兴旺时期。

20 世纪 80 年代台门渔港兴起和乡政府移址台门, 余姚房街逐渐冷落, 但上(峧头集镇) 、下(台门集镇) 、中(张家塘集镇)三足鼎立的商 业格局依然如故,只是规模和繁荣的差异,上庄的峧头居首,下庄的台 门位次,中部的张家塘为三,与旧时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