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全家都觉得医学类很有前景,但又想把唯一的女儿留在身边读书,全省11个地市只有舟山没有医学院,真是矛盾!”让舟山市金塘镇居民陈思静没想到的是,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女儿真的有了一个家门口的志愿选择。
6月21日上午,浙江海洋大学医学院在该校定海校区揭牌成立。
鲜有人知的是,医学院的恢复成立与一位“艮人”息息相关。
郑笑娟
舟山市政协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常委,九三学社舟山医院支社主委,舟山医院专家委员会委员、超声诊断中心主任医师。
“艮”,东北话,意为“执拗、倔强”。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的她,2004年通过人才引进来到舟山,时常梳着光溜的低马尾,睿智、坚定的眼神透露出东北人的直爽劲儿和她特有的“艮”劲儿。
在舟山,让郑笑娟感受最深的就是:海岛人民“太难了”。作为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在仅1440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中,住人岛屿有87个,8成以上岛屿出行仍需依靠船舶,资源共享性低,基层卫生人才短缺,海岛群众疾病防控、看病就医等卫生健康供给方面存在较多问题。“要是医护够多,普及到每个岛,海岛百姓就能在家门口看上病了。”医者仁心,这个梦想在心中悄然埋下,始终不曾忘记。
牵线搭桥,建立医学人才培养基地
2004年,刚来舟山不久的郑笑娟发现,舟山医院教学力量薄弱,校地协同不足,仅依靠回流的舟山医学人才很难实现医务人员量的变化。同时,她也坚定地认为推进医学教育体系的建设,是医院发展的强有力支撑。于是,她大胆建言,向上反映,向外对接。可是,身为一名普通B超医生,她力有未逮,可她确不服输,撞上南墙有信念,遇到冷脸有“艮”劲儿。终于,2005年,在郑笑娟的牵线搭桥下,舟山医院与她原先工作单位佳木斯大学签订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成为了佳木斯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伴随研究生工作的推进,2009年,舟山医院又成为了温州医科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同年,又与吉林医药学院签订本科生教育来院培养计划。
医院来了外地学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医教研实现稳定运转。但让郑笑娟遗憾的是,不少学生实习完就走,能留、愿留海岛的少之又少。彼时,舟山本地的浙江海洋学院医学院虽存在,但其专业不成体系,逐年势微,且学院没有规模性的直属附属医院,发展不理想。2016年,与医学相关专业仅存浙海大东海科技学院的护理专业,到了2021年,医学相关专业在浙江海洋大学的机构设置中彻底消失。
委员建言,提议重启医学院建设
外校学生留不住,本地医学院校消失。郑笑娟统计了一组数据,目前,我市医卫工作者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仅有3.43%。2021年上半年市本级赴外省招聘推出61个岗位,最终入编仅有7人。近五年岱山、嵊泗两县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离职87人,市本级有102人流向市外。医卫领域“招聘难、留人难、队伍老龄化”现象较为普遍,如若没有本地区的医学院校提供充足的本土生源,别说全市各个海岛,就连本岛医院都很难坚持。
郑笑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20年七届四次政协会议期间,她提交了《关于恢复浙江海洋大学医学院的建议》提案,细数我市当前医疗人才队伍现状,并从恢复浙江海洋大学医学院机构设置、做好医学院专业设置顶层规划、医学院用人用地优惠政策、成立医学院直属附属医院等四个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但可惜的是,由于当时各方条件限制,该提案虽获答复,但迟迟未得落实。郑笑娟的“艮”劲儿又上来了。
提案追踪,推动成果落地见效
2022年两会期间,郑笑娟在界别讨论中再次提出相关建议。在市政协领导和驻舟省政协委员的共同推动下,2022年6月,《关于加快恢复浙江海洋大学医学院的建议》以社情民意信息专报的形式报省政协,获时任省委书记袁家军、省长王浩的批示认可。
经过一年的准备,2023年6月21日,浙江海洋大学顺利完成医学院筹建,舟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洪碧和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严小军共同为浙江海洋大学医学院揭牌。严小军表示,学校医学院将坚持立足舟山,以服务社会基层一线为己任,开展医学教学与科研,加快培养专业基础实、临床技能强且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医学专业人才,努力建成以预防、保健和康养为一体的具有明显海岛特色的医学院,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二十年努力,郑笑娟“让海岛百姓能在家门口看上病”的梦想终于初现曙光。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就是“艮人”郑笑娟的故事。这股艮劲儿的背后是炙热的为民情怀,是一个政协委员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九三”人对民主与科学的不懈追求!
“我还想要了解整个浙江地区的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要根据我们舟山地区的需求、特别是海洋大学自身的特点来设计相关专业,除了传统专业,还有海洋健康、海洋药物开发、大健康等等。这是我今年的课题,关于这个,我还要继续写下去。”说到这,“艮人”甩了一下她光溜的低马尾,眼里满是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