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说说舟山虎
虎年说说舟山虎

作者:刘辉  发布时间:2022-10-09   浏览次数:

今年是虎年,兴之所至,提笔著文,写写舟山这块土地上与虎有关的一些人与事。

今日的千岛,早已不闻虎啸,但历史上的舟山,还是有过百兽之王的。虎与舟山断缘,是在什么时候呢?我也说不上来,但先来说说一个人,这个人物故事,告诉我们。至少在清康熙年间,也就是300多年前,老虎还是在舟山走来走去的。

虎将黄大来

这个人叫黄大来,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6)(注1),朝庭派他到定海来当总兵。这个人还是在舟山做了点事。他的事迹我们后面再说,先来说说他跟老虎的事。

黄大来是员武将,中国人喜欢用虎来美誉武将,黄大来也免不了这个俗。这个说来话长,黄大来之所以发迹,也跟这个虎字脱不了干系。

黄大来是陕西肃州卫人,生于何时,史无记载,只说他身材高大,臂力远超一般人。当兵之初,黄大来不过是个区区小校,顶多相当于现在的士官吧。有一天夜里,正轮到年轻的黄大来站岗,这岗设在大领导办公室边上。看来,站岗也要站在大领导边上,否则就没有黄大来传奇的一生了。

这个大领导有名有姓,只是这个姓名有点怪,叫赛白理。当领导就是有好处,其中一个好处是史书上留名的比例,领导远远超过平头百姓。姓赛名白理,我怀疑是不是少数民族的。这位赛先生,官任浙江提督。提督不简单,从一品,各省绿营最高军事长官,是清朝武官最高头衔,虽然上面还有巡抚、总督两职,但那算是文官了。所以,赛提督提拨一个小兵,不在话下。

当天夜里,黄大来“蹲踞堂侧”。夜里站岗,原来可以蹲着,用不着站得象根标杆似的。也幸亏他一蹲,要是真站得笔挺的,那戏文做不去下了。只有蹲着,才有下文。

话说赛司令夜里出来转转,远远看过去,老眼昏花,好象有只老虎伏在地上。也幸亏这位赛司令不是飞将军李广,否则一箭过去,假老虎黄大来要变成死假老虎了。赛司令毕竟是一员武将,箭不射了,但是真虎假虎,还是看个究竟。

赛司令过去一看,老虎变成人了。我估计,一开始看见老虎,纵是上将赛白理,也是心头一惊。现在轮到黄大来心头别别跳了:娘的,今天夜里倒霉了,值值宿怎么碰到最高长官了?人倒霉了喝口凉水都碜牙,我倒霉了连打个盹也碰上大领导。赛司令见是个小兵,“异之”,两人有没有搞口令回令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赛司令肯定问了“小鬼叫啥名字呀”。黄大来一边战战兢兢地回答一边心想这下完了:不打军棍算上上大吉了,那可怜的几分银子军饷肯定要泡汤了。

下岗后,黄大来没等来处罚,倒是等来鸿运:提干。小兵黄大来当上军官了,“拔领小旗,统五十人”,我查了一下,这大概算个尉级军官,如要说个官名,大概是个把总。

这是武将黄大来第一次走运。虽然没有第二次走运那么飞黄腾达,但与第二次的刀口舔血般风险相比,实在是走狗运了。第二次走运,黄大来连升六级,直接从把总升到正二品的总兵,成了三级加捆绑式火箭式干部。当然,这是他一身虎胆加浴血奋战换来的。

黄大来因为有赛司令一次老眼昏花,心里一直以虎将自居。谁知刚来舟山上任时,居然遇上一桩令黄虎将堵心的事:有猎户闻听有大官来了,把刚刚打死的一头老虎送过来了,名曰献公,实则是想讨几块赏钱,跟小邦纳贡中国的意图差不多,也有点拍马屁的意思。

但拍马屁这事,自古以来一直是桩技术活,不是随便可以拍的。拍得不好,拍到马脚蹄,有的好受。这献虎的舟山猎户,遇上假老虎黄大来,自然可想而知,三个字:“心恶之”。不过,黄大来在定海有爱民名声,虽不至于把猎户怎么样了,但赏钱肯定是飞了。

所以,从此事可知,康熙二十四年时,舟山老虎还是蛮多的,多得足可供猎户打虎为生。

黄大来在定海任职五年,以病卒于官。编康熙定海志的裘琏感叹道:“呜呼!公之去来,岂偶然哉?《诗》所称‘矫矫虎臣’,公足当矣!”道光二十六年五月,英国侵略军撤离舟山,前来接收的挂湖州孝丰知县衔的朱绪曾为黄大来赋诗曰:

军令如山孰敢欺,

忆曾奋勇独搴旗。

虎臣矫矫真无愧,

百尺危楼坐啸时。

诗中“忆曾奋勇独搴旗”,是说黄大来第二次发迹功绩:康熙十三年,耿逆叛据小梁山,诸军畏缩,大来独搴旗奋往,中炮铅丸,仍陷阵大呼,贼遂披靡,退却十余里。亲王奇其功,命叙赏,授守备。亲王曰:“是何功也?乃以微职偿士,谁用力?”遂特疏奏,擢福宁镇总兵。

“百尺危楼坐啸时”,指黄大来来舟山后,在总兵署后镇鳌山上建望海楼,“日登眺远,瞭二三里外不误。命役兵干办,计从某处往还,审其水陆、径道、行李、帆樯,无不辨悉,无一敢犯者。”

前后一联系,这个黄大来变得几分灵异起来了。死后,黄大来被加封为太子少保,谥壮勇。定海城里还曾有过太保庙,就是祀黄大来的。过去还有一条弄堂,叫太保庙弄,具体位置应该在现文化广场一带。老定海人应该知道。

伏虎道隆观

说灵异,定海城还有一处与虎有关的地方,更加灵异,那就是道隆观。

此观最灵异的事,发生在宋高宗南渡时。建炎三年(公元1129)金兀术兵犯浙江,逃至宁波的宋高宗赵构,于阴历十二月十五日,登舟到镇海,十九日至昌国县紫皮岙(后改名紫微岙,取真命天子的星宿)。还没安顿几天,金人陷明州,乘胜破镇海,次年正月初四,犯昌国,目标直奔逃难皇帝而来。赵构闻风而逃,7天前(十二月二十六日)已移舟台州,正月初二晚泊台州港。

据说,金兵乘小铁船(估计也就是包了一点点铁皮),登岸入道隆观,拔刀斫柱,血流溅衣,畏极遁去。当晚风雨大作,枢密提领海舟张裕引大船在崎头洋击散之,金兵乃退。

金兵前哨刀砍道隆观的柱子时,赵构御船靠泊在台州章安金鳌山下。赵构饥肠辘辘,还到附近祥符寺讨炊饼五枚吃,狼吞虎咽4枚后,咽住了。祥符寺主持悟讲从园子里摘了一些蔬菜,焯焯熟,放了点姜盐,就着这下饭菜,逃难皇帝才把最后一只饼吃完。

道隆观的柱子怎么流出血来?真是一谜。但道隆观的灵异并没有结束。明万历年间,原本很久没有老虎出现的舟山,忽有二虎白昼伤人。呒设法,求菩萨。众祷观神。夜闻吼声震地。第二天早上出门一看,观门外有斑斑血迹。是啥血?那年头也没个DNA检验,没搞清楚。但横行乡里的老虎不见了!真是奇了。一传十,十传百,人人都知道道隆观真神有伏虎神功。以后偶有虎患,祷之辄应。蛮灵光的。

有明一朝,舟山海禁,复翁王国祚在朱元璋面前据理力争,也就争来定海一地小范围处容许民众居住。所以,当时无人区里,自然是老虎的天下。那时候,舟山老虎肯定不少。史书也说偶有虎患。乾隆年间修的定海厅志,也有几处说到虎,其中一条说,康熙十九年二月二日,虎大横,白昼食人。清顺治十三年到康熙二十七年建县治展复,共32年,是舟山第二次海禁期,时间虽短,但严厉程度,远胜明朝海禁。按说是岛上没有合法居民的。所以不知这康熙十九年被老虎吃掉的人,是什么身份。到康熙二十三年,才因浙江巡抚赵士麟、总兵孙惟统等奏请,才移定海总兵于舟山,统三营驻扎镇守。而定海一名归于舟山,还是三年后的事。不象明后期,虽然海禁令一直没有废除,但朝庭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凭百姓在舟山居住生产。所以,才有明万历年间有虎伤人的纪录。舟山两次海禁,居民搬迁,海山上演了一幕人退自然进的大戏,老虎也乐得在舟山占山为王了。

那个道隆观所在位置,定海人差不多全都去过,就是东海东路原海军浴室那一带。山不高,逐步被平掉了。别看山小,不是说了吗: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那观供的仙,我也找到了。原来这道隆观,就是东岳行祠,供东岳大帝的。所以,那座山,当时的名字,叫观山。山上有观嘛。东岳大帝又称泰山神,其身世众说纷纭,有金虹氏说、太昊说、盘古说、天孙说、黄飞虎说等。

其实,那座山,还有一个更了不起的名字,叫啥呢?叫舟山。我不是开玩笑的。所谓舟山,确实一开始就是属于这座貌不惊人的小山的。后来,才被整座本岛拿来了,继而成了1300多座岛屿(现官宣为2085座岛屿)的统称。

白虎毙黄公

虎纵是百兽之王,但遇上人,终究还是要败下阵来。人即使斗不过虎,也会造出点神仙来,通过精神战术,让百兽之王闻风丧胆。人这种东西,实在厉害了。我分析了一下,舟山的老虎,在生物种类上,属于华南虎,是现在地球上存世的各种老虎之祖。虽然以上两则故事,结局都是虎败于人(或人造的神),但舟山的老虎,也有胜过人的时候,而且胜了一位有名人士,青史留名。

此虎不一般,史载为白虎。此人不一般,名曰黄公。至于是不是虎将黄大来的本家,还真说不上来。白虎,黄公,对仗一般。事发地黄公山,正是在下家乡,今日六横。《搜神记·卷二》记鞠道龙说黄公事:东海人黄公,善为幻,制蛇御虎,常佩赤金刀。及衰老,饮酒过度。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诏遣黄公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这里的话,跟《西京杂记》如出一辙。《搜神记》是晋干宝所著,《西京杂志》伪托西汉刘歆撰,实则成书六朝时。两书差不多同时代,也不知是谁抄谁的。

故事很简单,东海边有一个人叫黄公,神神道道,估计小时候经常抓条小菜花蛇吓唬女同学,年青时也曾上山打打猎什么的。秦朝末年,东海上某座岛屿出了一头白色的老虎。虎呈白色,不是白化病,便是基因变异。不过,当时谁知道这些东西,大家都以为是妖怪作孽。既然有妖怪,当然得除,否则祸世殃民。秦朝末年,兵荒马乱的年代,也不知是哪位大爷下诏,派年老体衰、饮酒过度的黄公挎赤金刀去杀白虎。那家伙还真以为自己能耐得很,欣然前往,不想命丧虎口,把老命丢在东海中荒岛上。

为什么说黄公被白虎所杀的事发生在六横呢?这还要拜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的清藏书家朱绪曾所考证的。

黄公山一名,最早见于唐杜佑所著《通典》,说黄公山在余姚郡东大海中。南宋《乾道四明图经》也说黄公山在四明东南四百里处,还说山上有黄公祠,后晋天福三年置。元《大德昌国州志》则是第一个将黄公斗白虎与黄公山联系起来。志云:黄公山在海之南,峰极峭峻,绝顶有石碣,字漫灭,不可句读。或云晋时隐者黄公,善神术,制白虎,毙於此山。又云,安期乡扶桑村在南潭石。广福寺在州南安期乡,旧名崇寿,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建,熙宁元年(公元1068)易名寿圣,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赐今额。

南宋《乾道四明图经》说,黄公山附近有浡涂山,又名浮涂山,有巉石山,有滕岙山。南宋《宝庆四明志》、元《大德昌国州图志》也提到上述三个地名,只是浡涂山异化为渤涂山、渤涂岙。南宋《宝庆四明志》中的“昌国县境图”标明,黄公山上有广福寺、黄公祠,还有以王公命名的酒坊。王公坊,此王是否为黄字所误?存疑。不过,我印象中,还见过另一版本的昌国县图,上面直接标注黄公坊。后人大多不管三七廿十一,如朱绪曾就直呼黄公酒坊。据此图,黄公山东北有桃花山,西有马鞍山、大桑山、双屿山(注2)、渤涂山。元《至正四明续志》提到渤涂镇守司。

而到了康熙年间修《定海县志》时,上述地名皆不载。朱绪曾认为,古志无六横,今志无黄公,六横山就是黄公山讹传而来,而潭石就是今日之礁潭,滕岙就是今日之葛藤岙,巉石山就是今日之石柱头,渤涂就是今日之佛渡。此地有酒坊,足见南宋之六横,地通贸易,繁庶一时。

昔日黄公山,就是今日六横岛。这看来是无疑了。但这一怪里怪气、借酒壮胆、杀虎不成反被虎所杀的黄公,是何许人也?

很遗憾,十多年前,我查了这位老兄的户口,结果成了一笔糊涂账。今天,受兴趣所致,又翻了一阵旧纸堆,还是一笔糊涂账。

凡是查户口,总是先说籍贯,再报出生年月。从《搜神记》相关记载来看,首先,这位佩赤金刀(高调得很呀)的黄公,不会是六横人。其次,事发秦末,说明他是秦末人。所以朱绪曾读《大德昌国州志》时,首先否定了黄公是晋时隐者的说法,认为制虎黄公是汉人。

如论历史上最有名的黄公,当数汉初四皓之夏黄公。《西汉演义》第九十七回“四皓羽翼定太子”,说的正是夏黄公等四人,应张良之计、吕后之请,出山辅助刘邦长子刘盈,使刘邦打消废太子刘盈立次子如意的想法,维护了“立嫡立长”的传统礼义。这个四皓夏黄公只是个尊号,皇甫谧在著作《高士传》里说,夏黄公姓崔,名廓,字少通,齐人。皇甫谧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尤其在医学上,是我国中医领域“针灸疗法”的创始人。四皓均为读书人,是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其职掌有三: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秦始皇焚书坑儒,四皓逃匿于商洛山中。汉灭秦后,四人相约同隐商山,“岩居穴处,紫芝疗饥”,赋有《采芝操》:“皓天嗟嗟,深谷逶迤。树木莫莫,高山崔嵬。岩居穴处,以为幄茵。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往矣,吾当安归。”这样的角色,装神弄鬼也许还勉为其难,舞刀弄枪肯定是不行的。四皓出山时,年过八旬,眉皓发白,否则也不叫皓了。跟不知老之将至,犹挎刀厌虎的东海黄公一对照,压根不是一回事。

可怪就怪在,历史上的好事者,就是爱把他们扯在一起。各种四明志都说四皓黄公为鄞大里人(我倒是查到四皓里另一位角里先生周术籍贯会稽里村人)。跟皇甫谧同时代的会稽永兴人夏统在跟晋朝太傅贾充问答时,说会稽人物“其人循循,有大禹之遗风、泰伯之义逊、严光之抗志、黄公之高节。”晋余姚虞预纂《会稽典录》亦说:人才则有黄公,洁已暴秦之世,然则四皓之一也。雍正皇帝评为“文章归大雅,学术在纯金”的文简公吴襄干脆说黄公未尝姓夏,当云绮里季夏及黄公为二人可也。宋鄞人袁文著《瓮牖闲评》说:余乡古有黄姑林,时人或曰黄公林。又有黄墓流传,以为秦世夏黄公也。黄姑林,就是今日鄞西古林镇,以出草席闻名,至今甬舟两地人还称古名黄姑林。黄姑林现还保留黄公林庙。民国《鄞县通志》记载:黄公林庙,在明代曾奉俞氏女为庙神,又称“黄姑”。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5)改祀夏黄公。

四皓出山辅太子,是张良给吕后出的主意。其实,张良能为刘邦第一谋士,也是得恩于黄公。这个黄公,史称黄石公,圮桥授兵书予张良的故事,国人最为熟悉不过。也有说夏黄公就是这个黄石公。

张衡因发明地动仪为今日之人所熟知,其实他博学多才,在天文学、机械技术、制图多方面均有非凡建树,还是一名画家、诗人、文学家、史学家、训诂学者。历时十年写成的《二京赋》是其文学代表作。其中《西京赋》里说:“东海黄公,赤刀粤祝。冀厌白虎,卒不能救。挟邪作虫,於是不售。”朱绪曾对“挟邪作虫”不以为然,认为不敬。如朱老夫子看到我这篇小文,肯定也是唾骂一番。不过,朱绪曾对毙命虎口的黄公正面评价也确有道理,比较中肯:东海黄公制蛇虎,亦御灾除害者也,自忘其老,死亦壮矣!

朱老夫子照例为东海黄公赋诗一首,写得还真不错:

壶头新息困英豪,

老去黄公虎口遭。

东海至今无白额,

威灵常佩赤金刀。

原来,黄公虽死去千年,威灵还在,保佑我等千岛子民,不受虎狼侵害。只是,这老头子连自己都被老虎吃了,还有能力保护我们吗?

注1:康熙定海志载裘琏撰黄大来传:黄大来转镇定海时间(康熙十六年)有误,据《清朝通志》和康熙定海志职官录记载更正。

注2:此图双屿山上标明有宝华庵,实为我们查找双屿港之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