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七下印度洋的历史贡献
郑和七下印度洋的历史贡献

作者:史 炎  发布时间:2020-12-10   浏览次数:

中国既是东亚的大陆国家,又是一个海洋大国,也曾经是一个海洋强国。2100多年前,张骞的赫赫声名与丝绸之路的开创联系在一起,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郑和下西洋,其间经历了1500多年,中国人在陆、海两条丝绸之路上的对外交往从来没有中断过。

明朝永乐三年(1405),以强盛的综合国力为后盾,永乐皇帝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统率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开始了伟大的航海活动。这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七下西洋,持续28年之久,“云帆高张,昼夜星驰”,航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标志明代中国外交达到了鼎盛,达到了中国古代航海外交的巅峰,在中国古代外交关系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需要注意的是,实施这些远航的目的并不是探险,因为航行的路线早在几百年前就被外界熟知,其真实目的是展示自身的政治影响力。要知道,明朝当时刚刚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非常渴望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地位。这一情形与现在的中国非常类似。

郑和下西洋是有特指的,即印度洋。在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通事马欢笔下,当时明朝人所认识的西洋,具体所指为“那没黎洋”,也即今天称为印度洋的海域。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终极目的地是西洋的古里。古里,即今印度南部西海岸喀拉拉邦的卡利卡特,又译科泽科德。此后七次下西洋,古里每次都是必到之地,并在第四次以后由古里延伸到波斯湾、阿拉伯半岛,乃至东非。这些地区与海域都在印度洋的范围以内。

郑和及其船队重新调整了印度洋地区的政治版图。他们支持泰国人反对高棉人的斗争。在印度地区,明朝人在卡利卡特也部署了势力。此外,郑和船队发现斯里兰卡处于内战之中,因此抓获了一名叛乱者,然后将此人送到明朝,拜见明朝皇帝。不过,明朝统治者随后又将他送回斯里兰卡,希望借此确保在当地的影响力。同样,郑和也曾经干涉苏门答腊岛一场关于继承权的战争。

在郑和七次远航中,最严重的干涉行为要数明朝支持满刺加国新国王反抗爪哇的满者伯夷帝国(Majapahit)。信仰印度教的满者伯夷帝国是当时印度洋地区最强大的海上势力,反对明朝扩张影响力的行为。明朝人对满刺加国提供了系统的支持,而且满刺加国皇帝曾经不止一次前往中国大陆拜见明朝统治者。有趣的是,明朝还建议满刺加国改变信仰,皈依伊斯兰教,从而成为抵抗爪哇地区印度教的长久势力。在明朝的保护下,满刺加国在很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而拒绝皈依伊斯兰教的爪哇统治者逐步退缩到巴厘岛。

郑和七下印度洋,将今天的东北亚、东南亚、中亚、西亚、南亚乃至东非、欧洲等地,连成了一个文明互动的共同体。使团不仅起到了沟通域外的重要政治作用,更引发了中外文明交流高潮的到来。永乐二十一年,出现了西洋古里、柯枝、加一勒、溜山、南浡利、苏门答剌、阿鲁、满剌加等16国派遣使节1200人到北京朝贡的盛况。

然而,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明朝官员担心明朝的权力被执掌船队的太监阶层控制,因此他们开始对明朝船队进行暗中破坏,最终导致这些“宝船”逐渐腐烂,完全停止了远航活动。中国人的影响力恢复到几个世纪之前的孤立状态,使印度洋地区出现了权力真空,最后被葡萄牙人占据。但是,明初将中华秩序的理想付诸实践,意图建立起“循礼安分,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的国际新秩序,至今仍有启示意义。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