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在舟山盐区,王金邦——是个响当当的名字。因为他发明的“板晒制盐法”一举改变了传统的“煎煮”制盐法,大大减轻了盐民的劳动强度,并给盐民带来了财富,被盐民誉为财神爷。
岱山自唐乾元开始,就有居民利用境内滩涂取咸煎盐。宋元时期,境内置盐场,至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朝廷颁发内迁令盐场废弃。清康照二十七年(1688年) ,海禁重开,各地渔船竞相进人岱衢渔场捕鱼。岱山东沙角一带,由于毗邻岱衢洋,自此以渔兴市。渔业兴,带动当地的水产加工和制盐业等百业兴旺。
据《岱山镇志》记载,“东沙角新道头世以设灶煮盐著称,为岱盐产区之一”。至清嘉庆年间,渔业和水产加工业用盐需求更大。但制盐工艺未见改进,仍用灶火烧煮——灶户(盐民)在滩涂旁砌泥成灶,中置一铁锅,注人卤水,用薪火煎煮。煎一锅约需2小时。一锅既成,续卤再煎,昼夜不熄火。此工艺劳作繁重,成本高,产量低。幸运的是,其间舟山盐区出了个王金邦,他创造的板晒制盐法投入少、产出高,使得传统的“煎煮”制盐法从此成为历史。
据老一辈盐民讲,王金邦是岱山岛朝北岙书院村人,生卒年不详,其祖父辈皆以煮盐为业。由于制盐工艺落后,加上官府盘剥,一家人尽管终年辛苦劳作,仍不得温饱。金邦常思量改进制盐工艺,但苦于知识有限,终不得法。35岁那年的一个夏天,因家中粮已吃完,其父叫他挑一担盐,去东沙角换大米。那天早上,天突然下起雷雨,雨量中等。等雨过后,金邦就挑盐来到小岭墩。小岭墩是去东沙角的必经之路,沿途石板铺成,那儿有个凉亭,途径之人总喜欢在此歇歇脚。金邦到来后,就当路放下盐担,而后把扁担搁在路边的沟上,再将盐箩用手挚到扁担上面搁着,自己则在亭边坐下。休息一会儿后,用手再将盐箩挚到石板路中,拿来扁担挑盐到东沙角去。这时,雨后的太阳出来了,火辣辣的,酷热难挡。等他从东沙角换回米到家,放下盐担一看,上面已结了一层盐花。他把扁担上面的盐花捣碎放到碗中,足有半碗,用嘴试尝一口,其味同平常煎煮的食盐毫无区别。
此盐从何而来?金邦翻来覆去思忖,理不出头绪,用手触摸到了盐箩,他似有所悟:那根扁担,在小岭墩休息时搁过盐担,莫不是盐筐里沥下的卤水落在扁担上,经太阳一晒而成盐?第二天,金邦如法炮制,在挑泥制卤时,将卤水泼于扁担凹处留存,经日照果然凝结成盐粒。这一发现使金邦受到启发,他想:卤水放在太阳底下烤晒就能成盐,何必用薪火煎煮?第三天上午,他又从家里拿来一块长方形木盘,倒人少量卤水,放在太阳底下烤晒。到了晚上,金邦看到盘内的卤水经烈日一天暴晒,几乎都已结晶变盐,盐粒晶莹透亮、色白、味鲜、杂质少,比灶火烧煮出来的更好。
金邦大喜。为提高产盐量,他寻来一块更大的木板,四周用泥围起,舀来几碗卤水倒入木板上面,开始试晒。只因太阳光太烈,四边围着的泥开裂,卤从裂缝中流出,金邦用泥再堵,太阳落山,板中已有不少盐粒,但盐色有点黑。翌日,金邦锯了四条树条做边,钉在木板上,四边仍用泥填漏,倒上卤水又开始试晒,等太阳落下,又收了不少盐,盐质比前次稍好。
从此以后,金邦在其父支持下正式开始板晒制盐,并摸索出放卤、打卤等板晒经验。通过不断改进、更新,到最后,金邦制盐采用杉木板,定型为长2.70米、宽1.30米大小,似一扇大门板,平面光滑,四周围木框,横叫帽头,直叫挺子,板底有4根叉挡,挺子两端长于板框约15厘米,叫把手,作扛盐板之用,板面缝接处改为麻筋壳灰涂嵌,以防渗漏。
金邦将此制盐工艺称之为“板晒法”。板晒不需要燃料,成本大减,劳力轻,而产盐量又得到增加,很快就在各地推广开来。道光初年 (1821年),板晒经验已在舟山应用。咸丰年间(1851-1861年) ,推广到浙江余姚、绍兴和江苏、福建、山东等沿海盐场。民国19年(1930年) ,光在岱山境内盐板就多达250735块。现在盐民采用的滩晒法,其实也源于板晒,制盐原理同出一辙。金邦发明的板晒制盐法,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实为盐业发展的一大创举,为我国盐业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