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雨在普陀山开中国新诗之先河
孙大雨在普陀山开中国新诗之先河

作者:刘胜勇  发布时间:2018-08-20   浏览次数:

20世纪20年代是“新诗”的萌发时期,当时正值新文化运动,以徐志摩和闻一多先生为首的“新月派”诗人超脱传统的中国古诗词格律,尝试运用外国高乃体即十四行诗(SONNET)的格律写新诗。时与朱汀、饶孟侃、杨世恩同誉为“清华四子”的清华园毕业生孙大雨(子潜)捷足先登,于1926年4月10日在北京《晨报·诗镌》第二期上发表了用意大利商乃体写的中国第一首新诗《爱》。闻一多则迟了一步,4月15日在《晨报·诗镌》第二期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首格律体新诗《死水》。由此,开了中国新诗之先河,徐志摩、闻一多、戴望舒、胡也频、刘太白、汪静之、刘半农、孙大雨、冰心等一大批“新月派”和“湖畔诗人”等诗人大显身手,新诗佳作如雨后春笋,在北京《晨报·诗镌》和上海《新月》杂志及《诗镌》上纷纷亮相,在国内形成了新诗之热。

孙大雨(1905-1997)原名孙铭传,祖籍浙江诸暨,出生地上海。1946年由罗隆基介绍加入民盟。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孙大雨在上海读初中时,曾参加1919年的“六三”爱国运动。1922年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高等科,1925年夏毕业于“水木清华”。孙大雨在清华学校时与时任《晨报》副刊主任的徐志摩开始交往。徐志摩主持创办《晨报副刊·诗镌》,作为新月诗派阵地,并邀孙大雨参与编辑工作,且是重要撰稿人之一。

孙大雨于1926年赴美国新布什尔州大德穆学院和耶鲁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专攻英国文学。1930年夏,孙大雨留学回国后,应邀参与了由徐志摩创办的《诗刊》,并参与编务工作。在新月派刊物《诗刊》创刊号上,徐志摩以显著篇幅刊出孙大雨的三首商乃诗《诀绝》、《回答》和《老话》,并且给予了高度评价:“孙大雨的三首商籁是一个重要的贡献!这竟许从此奠定了一种新的诗体。”

孙大雨由徐志摩介绍执教于武汉大学英国文学教授,1931年开始先后执教于北师大、北平女子文理学院,任英国文学教授。1933年初应胡适之聘,任教北大外文系。同年夏,接受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梁实秋之聘。后又转任浙江大学、暨南大学、中央政治学校、复旦大学等校英文文学教授。1980年9月,孙大雨就到华东师范大学外文系(今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任英美文学教授,直至去世。

孙大雨生平虽写了许多新诗,著有诗集《自己的写照》、《精神与爱的女神》等。他还先后翻译了《黎琊王》、《哈姆莱特》、《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八部莎士比亚著作及《屈原诗选英译集》、《古诗文英译集》《英诗选译集》等译著,但以中国第一首新诗和中国第一首长诗闻名于世。

他的第一首新诗灵感来自普陀山。1925年夏,年方20岁的孙大雨刚从清华园毕业,为悟求新诗,他毅然向校方请假推迟一年去美国留学,悄然躲进普陀山寺院里苦思冥想。据他在1989年发表的《我与诗》一文中写道:“我到海上普陀山佛寺客舍里去住了两个来月,想寻找出一个新诗所未曾而应当建立的格律制度。结果被我找到了,可说是建立了起来,我写了新诗里第一首有意识的格律诗,并且是一首贝屈拉克体的商乃诗。”在清静脱俗的“海天佛国”普陀山,孙大雨朝闻晨钟梵音,夜伴莲池冷月,“两耳不闻寺外事,一心只悟商乃诗”,在短短的两个来月的时间里,以他那诗人特有的机敏睿智和灵感,终于大智大悟,写出了《诀绝》、《爱》等三首中国式的十四行诗,使普陀山成为了“新诗”的发源之地。而后,清高无羁的孙大雨则漂洋过海到美国去闯荡。

1930年,孙大雨回国之时诗兴大发,自美国纽约起笔,到回国初期,推出了中国第一首白话长诗《自己的写照》。经徐志摩力荐此诗“概念阔大,情感深厚,观照严密,笔力雄浑,气魄莽苍”,是自有新诗“十年来最精心结构的诗作”。该诗有过四百行,分别载于1931年4月和10月的《诗刊》第2、3期及1935年11月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39期上,成为新文化潮流中轰动一时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孙大雨原计划该长诗写一千余行,后因故未能续完,仅以此近四百行面众,也是一大遗憾。

链接:

 孙大雨于一九二六年四月十日发表的《爱》,可谓是中国最早的一首格律严谨的十四行体诗。现照录于下:

  往常的天幕是顶无忧的华盖,
  往常的大地永远任意地平张;
  往常时摩天的山岭在我身旁
  峙立,长河在奔腾,大海在澎湃;

  往常时天上描着心灵底云彩,
  暴风同惊雷快活像得要疯狂;
  还有青田连白水,古木和平荒;
  一片清明,一片无边沿的晴霭;

  可是如今,日夜是一样地运行,
  星辰底旋转并未曾丝毫变换,
  早晨带了希望来,落日底余辉
  留下沉思,一切都照旧地欢欣:
  为何这世界又平添一层灿烂?
  因为我掌中握着生命底权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