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协商起来”的几点建议
关于“协商起来”的几点建议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5-12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协商民主的重要论述思深虑远,在十九大报告中的有关阐述,进一步拓宽了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的广阔前景。笔者就落实协商民主要求“协商起来”谈三点建议:

一、将“协商民主”作为现阶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点工作和主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古今中外的实践都表明,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通过依法选举、让人民的代表来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选举以外的制度和方式让人民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人民只有投票的权利而没有广泛参与的权利,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这样的民主是形式主义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提出了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做主非常重要的三对概念,即两个“十分重要”:通过选举让“人民的代表”参与管理和在选举外让“人民”参与管理;两个“权利”:人民“投票的权利”和“广泛参与的权利”;两个时段:人民“投票时”和人民“投票后”。也就是说,只实现了三对范畴的前半部分,即实现人民代表参与管理、人民投票的权利和投票时被唤醒,人民当家作主仍是保障不力的、人民民主权利实现仍是不完全的。

那么,在“选举以外”让人民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管理的制度和方式是什么呢?人民“广泛参与的权利”如何实现呢?怎么保证人民在投票后仍处于“唤醒”状态呢?笔者理解,就应该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和方式。

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十九大报告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

由此可见,在选举之外,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有广泛持续参与的权利、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就是要通过协商民主来实现,要以协商的方式来调和社会矛盾、求同存异、扩大共识,要通过协商民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现阶段应将发展协商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点工作和主攻方向,使全社会形成共识,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往协商民主上使劲用力,在改革发展稳定等各个方面取得越来越多的共识、越来越高的效率,让协商给家庭带来更多的幸福,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和谐,给国家带来更大的进步。

二、将“搭建平台”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主要功能。

2015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党派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这7种协商民主的渠道。这是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顶层设计,系统地谋划了协商民主的发展路径。文件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

如果说作为协商民主的渠道,政协只是7种渠道之一的话。作为协商民主“专门协商机构”,政协却是独有的,是人民政协极具价值的独特属性。人民政协开展协商民主的着力点应放在“专门协商机构”这个独特属性上。

政协不是权力机构,政协是协商交流的重要平台,政协并不是协商的主体,而只是为社会各方面提供一个协商讨论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可以充分发表意见,与党和政府进行民主协商,可以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也可以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

7种协商渠道的前4种是“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进一步分析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协商民主作用时发现,政党、人大、政府分别具有执政参政、立法决策、行政管理等功能,因而都是既可以作为协商渠道又可以作为协商主体的。唯有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功能,是一个发表意见建议的平台,因而就只是协商渠道而不是协商主体。明确政协不是协商“主体”,只是协商“平台”,看似“后退一步”,实则“海阔天空”。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进程中,按照“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的要求,作为在选举以外让人民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管理的制度和方式,可以说,协商民主需要什么样的平台,政协就可以搭建什么样的平台,政协履职的内容就变得更加丰富,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空间就变得更加广阔。

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志曾作过一个题为《组织起来》的重要讲话,组织起来是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思想和强大法宝。如果在新时代我国十三亿人民在走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能够组织动员全体人民群众“协商起来”,全社会上上下下做到“每有大事,必相咨访”,对决策制定的科学化,对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将起到何等巨大的作用!笔者相信,在中国这样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也必将在世界为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步发挥独特而有益的作用。

建议人民政协依托全国政协、省级政协、地市级政协、区县级政协等3000多个政协组织因地制宜搭建各种有效协商平台,直接为60多万名各级政协委员及其所联系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与党和政府进行民主协商创造条件,为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带来新的局面和气象。

三、在增加政协协商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工夫。

全国政协在继承政协优良传统基础上,创设了双周协商座谈会,形成了“以全体会议为龙头,以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和专题协商会为重点,以双周协商座谈会、对口协商会、提案办理协商会等为常态的协商议政新格局”,使政协协商密度大大增加,有效改变了“月主席、季常委、年委员”的状态。新一届政协可以在巩固现有协商密度基础上,着重在加强协商的广度和深度上下更大工夫。

在广度方面,一是在议题的广度上下工夫,在五大建设的广阔领域里,结合统一战线特点,增加一些政治、民族、宗教等出现较少的议题;二是在参与的广度上下工夫,更加注重面向全国政协专门委员会之外的广大委员和委员外的专家、各界代表人士;三是在传播的广度上下工夫,让全社会更充分了解政协履行职能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成果。

在深度方面,一是要在研究的深度上下工夫。二是在协商的深度上下工夫,在专题议政性常委会的专题分组讨论中,均安排邀请与会部委作互动交流,提高专题分组讨论的实效。三是在落实的深度上下工夫,完善政协各项协商议政成果跟踪落实机制,最大程度落实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成果。

(作者杨小波系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驻会副主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