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0周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十三届一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概念,它与世界各国既有的即“旧”的政党制度是什么关系,结合政党制度的普遍性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殊性,本文从政党制度在政党—国家政权、政党—政党、政党—社会的多重结构关系,分析在其盛衰成败背后的因素和逻辑。
第一,在政党与政权关系方面。在西方国家,国家政权是各个政党竞相争夺的“标的”物,不论是总统制国家还是议会制国家,抑或是半总统半议会制国家,政党必须按照国家宪政体制规定参加总统选举或议会选举,夺取政权轮流执政或继续维持政权是政党的根本目的。因此西方不少国家的政党制度为政治选举的强力所扭曲,遇到许多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一方面,各政党都把争取选举的胜利看作是头等大事,千方百计讨好、迎合选民。国家、社会的整体或长远利益被政党和候选人束之高阁。另一方面,由于选举时迁就选民或许下不可能兑现的诺言,政党上台执政后不负责任,执政党软弱无力,形象受损,老百姓不满意,下次选举中投票给口号更响的在野党,政治走马灯现象严重。在野党对执政党的决策总是为反对而反对,政府施政缺乏安定环境,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难以有效推进。
在中国,面对政党与国家政权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和演进的,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执政党,还是对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实行领导的政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国家权力系统的运行起中心作用。在中国政治体制中,各政党的地位只有执政和参政的区别。因此,执政党作为国家和社会的核心力量,强大而稳定,担负国家、民族发展的使命,施政既能着眼于当前,也能制定实施长期的战略规划;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其参政目的是为了保持政党之间的政治张力,激活党际互动的活力,以促进中国共产党更科学、更有效地执掌好国家政权。
第二,在政党与政党关系方面。政党与政党的关系是政党制度内含的重要政治关系。竞争是西方政党关系的本质和主流,决定了政党之间处于对抗对立的关系。这种相互竞争严重影响了政党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为反对而反对成为政党关系的常态,不利于团结全社会力量同心协力去解决社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政党参选变成政党之间的恶斗,各个政党或参选人用种种手段抹黑攻击对方不遗余力。即便选举期过后,政党为反对而反对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在美国,通过近年来关于枪支管制、债务危机、政府关门等国会与总统对立的事例,人们可以看到背后的两党对立。
制衡和监督本来是民主的必要条件,但由于西方国家的制衡与监督是建立在政党竞争的基础上,就使这种制衡与监督带有严重的政党偏见,容易失去对事物判断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往往是“你赞成的我就反对,你反对的我就赞成”,致使制衡与监督变成了相互间的攻讦与掣肘,流变为政党间互相攻击、互相拆台的工具。在多党制扩散到的许多落后国家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落后和民族矛盾、宗教派别、甚至语言、地域等政治亚文化的普遍存在,在各种社会势力缺乏社会政治基本规则共识的条件下,选举只是各政党夺取权力的途径之一,引发新的社会冲突和政治动荡。在这些国家,政党间的关系机制既不能为全体公民提供畅通的政治参与渠道,也不能为政权提供合法性来源,更无益于社会的稳定。
“多党合作”是当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具体形式,它的第一要义表明在当代中国存在着多个政党,即中国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其次表明政党之间是一种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而非如一般多党制存在的对立、竞争和对抗关系。所谓合作,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政党之间成功的合作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一是一致的目标,二是统一的认识和规范,三是相互信赖的合作气氛,四是具有合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基础。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成作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石。在中国政党制度中,执政党与参政党以合作、非竞争、互利共赢、稳定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政党之间是一种合作、共存的友党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执政与参政的关系。
与西方政党关系相比较,中国的政党关系有如下优势: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突破了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的传统政党类型,创立了一种合作型的政党制度形式;二是突破了以执政为目的、以竞争为手段的政党政治模式,创立了在多党合作基础上的复合形式、立体结构的关系格局;三是创立了一种执政与参政有机结合、领导与合作内在统一的政党执政参政方式;四是突破了以选举为唯一形式的民主政治,创立了一种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民主政治实现形式。
第三,在政党与社会的关系方面。
这一问题实质上关系到政党的社会基础。社会基础是政党生存发展的基本要素,社会大众的支持是一切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不可否认,任何社会都是由不同的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所构成的,惟有不同的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才需要不同的政党去代表他们的利益和诉求。每一个社会阶层都有相应的社会群体特征,这种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结构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同时由于近些年来逆全球化和极端主义的盛行,在经济生活之外的宗教、文化甚至语言和地域的区隔和矛盾,都成为影响政党社会基础的重要因素。当部分群体缺乏通畅的利益表达渠道时,极右翼民粹主义的极端化政党必然产生,极右翼政党的快速发展为当代世界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应该说传统上的政党是社会力量的整合载体和工具,但现在西方国家政党已经演变成社会分化的工具,这是西方国家政党政治面临的严峻问题。
在当代中国实行的多党合作制,是以承认政党的多样性为前提的,即使是八个民主党派,它们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所联系所代表的社会群体和界别也各不相同。承认差异,正视差别,用合作与协商方式去对待处理差异和差别,是政党政治的应有之义。同样不可否认,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在各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之间还有一致的共同的目标,在目标方向一致性和组织形式多样性之间存在着的统一关系。首先,合作共赢是我国政党制度的重要特征。各政党团结合作,群策群力,和谐相处,共同为实现全国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同时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重视各阶层人民的不同利益和要求,充分发挥各个政党在共同维护人民利益中的作用。这样的政党制度有利于坚持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与各阶层人民具体利益的统一,实现各阶层人民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共同奋斗中互利共赢,并且使各党派在多党合作中长期共存、共同发展。同时,这样的政党关系结构有利于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有利于促进政治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凝聚社会力量,共同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任何政治现象包括政治制度,都是相对照而存在,相比较而发展的。中国政党和政党制度是在世界民主政治、政党政治发展的大潮中产生和成长的,面对世界政党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产生和发展了新型的政党制度,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周淑真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研究基地副主任兼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