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泉红楼,一座难得的“苏式”红色建筑
白泉红楼,一座难得的“苏式”红色建筑

作者:翁源昌  发布时间:2018-03-11   浏览次数:

红楼,建造于1958年,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二层楼,前后左右四面外墙用红砖砌筑,故当地就以红楼名之。这是当年白泉第一建筑社组建后第二年建造的一座堪称地标式的建筑,也是当年响应国家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组建生产合作社之后的一个辉煌成果。
 
历史上,白泉民间从事手工业人数非常之多,尤其是泥、木、石、竹、漆“五匠”。1950年,白泉的手工业者陆续组织起来,开始走互助合作道路。1956年,白泉木器生产合作社成立,嗣后,竹器社、泥木社、铜匠组、车行组、打铁组等互助合作组织相继成立。1956年,3个泥、木、竹合作社联合组成白泉第一个建筑社,这个后来被简称为“白建社”的社办企业(1985年更名为定海第四建筑公司),在定海城乡拥有了非常大的好名声,为白泉乡民争了光添了彩。
地处定海城区最中心位置的原定海工农兵饭店(即现在解放西路1号肯德基定海餐厅位置),就是白建社于1973年所建;海岛第一座大型体育比赛场馆,占地面积3050平方米的原露天灯光球场,也是白建社1976年承建;1977年,白建社承建定海一中启宇图书馆,螺旋式外梯,环形屋盖花架,外凸式通层玻璃幕窗,这漂亮的建筑外观,新颖的工艺技术,让无数定海人对白建社竖起了大拇指。
白泉红楼,它不是当年海岛的传统老建筑样式,而是一种属于前苏联风格的建筑,即后来人们所说的“苏式”风格。
 
在那个年代,各地兴起了一股学习前苏联的热潮,对前苏联建筑技术、样式的学习模仿,竟然也影响到了海岛农村刚刚组建不久的“白建社”。
当年“白建社”造这幢楼房,是出于建筑社组建后办公之需,应当没有苏联专家参与设计或修建,而借鉴“苏式”风格,既有表达对红色文化的一种向往,又有向人们展示“白建社”成立后的集体智慧与能力。
 
红楼设计很有时代感,整幢建筑方方正正,墙壁厚实,开面九间,分前后房,框架很大。中间为门厅,地面是红石子水泥磨面,这也是当年的一种新工艺;楼梯扶手用水泥钢筋制成,如今光滑似铁,很有岁月沧桑之感。进楼处木门框上方有水泥制成的浮雕花纹装饰,整幢楼以红砖和水泥为主要构建材料,呈现出一种敦实庄重、方正简约的“苏式”红色基调。
在大楼进门口外还设有方正的门亭,约4—5平方米,前面两根约50厘米直径粗圆的水泥立柱上,依稀还可辨认出“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几个红色大字,柱子顶端是荷花瓣造型。
 
沐浴六十年风雨的红楼,地无缝,墙不斜,方方正正,岿然不动,没有像别的一些老建筑那样出现裂痕。当年“白建社”老匠人的水平还在那直愣愣摆着呢。
 
白泉红楼也许还算不上文物,然作为一种特定时代的文化产物“苏式”建筑,又是新中国成立后海岛农村传统工匠从个体走向集体组织后的一个劳动成果,它的存在意义,已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一幢普普通通的乡村建筑而已,红楼的浓厚历史意义,已经镌刻进海岛无数个普普通通劳动者的“集体记忆”之中。故而,如何能让“红楼”长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