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随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和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我市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但与成熟的国际化城市相比,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国际化建设任务重、压力大。
为此,提出三点建议:
对照城市国际化指标体系找准着力点补齐短板
城市国际化水平有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础设施、经济、贸易、教科文等多个方面。总体经济实力和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是提升国际化水平的硬指标,要依托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和海洋产业集聚区等,加大创新创业力度,把海洋资源、海岛资源转化为区域核心竞争力;依托波音项目、中澳现代产业园等国际项目,提高国际产业和资本高端转移的能力,提升产业辐射力和国际知名度。城市国际化建设的人文环境要素等方面,也需要对照标准,从城市建设的细处着眼,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围绕海上花园城市建设,加大对城市发展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对照国际标准打造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和城市宜居环境。
充分体现舟山地方特色凭借特色扩大影响力
城市国际化建设不是起于平地,而是要立足于舟山本地特色之上,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舟山群岛的海洋特色和人文底蕴。质朴的民风是可以真正感动人心的力量,要弘扬舟山海岛淳朴的思想和优秀的民风民俗,依托传统家风家训助力市民素质提升和文明城市建设。挖掘普陀山、观音圣坛的佛教资源,把舟山打造成为国际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城市。更加注重旅游产品的国际影响力,整合舟山的海岛资源,打响全域旅游主题,再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拳头产品,使“海天佛国”的城市形象远播全球。
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塑造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
城市国际化最重要的是人的国际化,尤其是面对舟山地域特征明显的现状,更应在政府主导下不断培育开放性的市民心态,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国际化建设。提高广大市民对国际化建设的认知程度,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使广大市民成为自觉推动舟山国际化建设的主体。推进国际化社区建设,为舟山的国际友人提供温馨便利的教育、医疗、工作、生活一体化服务体系。建立适应国际化的地方法规体系,为境外人士提供国际化法律咨询与服务,为舟山的国际化管理提供完善的法治支撑。搭建载体促进本地市民与国际友人的交流,增进双方的认同感,不断形成社会生活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