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政协建言浙商回归工作
舟山政协建言浙商回归工作

作者:董慧明  发布时间:2016-11-29   浏览次数:

支持浙商创业创新,推动浙商回归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今年 8月至9月上旬,舟山市政协经科委组织开展了我市浙商回归工作情况调研。调研发现,近年来,我市浙商回归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扎实有效推进,成效显著,但对照新区发展的总体要求,还存在着工作机制不够健全、招商政策环境尚需改善、人才引进显效不足等问题和不足。为此,调研组提出五点建议:

充分发挥海洋经济优势

调研组指出,我市作为国家级群岛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自然和人文优势,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认真做好“筑巢引凤”这篇大文章。要立足本地丰富的海域、岸线、岛礁、航道和码头等特色资源,积极开展临港装备制造、石化基地、海洋旅游等特色产业及海洋生物技术、海洋信息技术等新兴海洋产业招商工作。完善浙商回归的配套政策体系,以优厚的政策吸引浙商投资,形成集聚效应,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不断壮大海洋经济优势。

创新浙商回归招商举措

在调研中,委员们认为,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浙商回归,是招商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应对新形势、新挑战,紧紧围绕“发力更准、声势更大、成效更好”的要求,通过打“亲情牌”等形式,进一步吸引在外舟山籍浙商反哺家乡。要不断推进外地舟山商会建设,充分发挥商会的招引机制,加强与外地舟山商会和在舟异地商会的联系沟通和交流,在舟商、浙商发展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招商网络,促进在外舟商抱团回归。考虑到海岛城市土地等资源要素稀缺的实际情况,要着力提高招商的精准度,引进发展前景好、投资强度及产出效率高的浙商回归项目,集中力量,为这些项目做好要素保障工作。

扎实推进项目落地

针对部分浙商回归项目进度缓慢、运行异常问题,调研组强调,市与县(区)之间要进一步加强联动,加快建立健全招商资源统筹协作机制、重大问题会商协调机制和重大事项限时督办机制,促进浙商回归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投产。同时,要强化对落地浙商回归项目的后续管理与服务,增强服务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需要上级解决的问题,要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在精准帮扶上下功夫,切实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对于已经停产歇业项目,应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寻找新的投资伙伴,实施重组并购,推动项目进一步落地投产,发挥效益。

发挥开发区平台作用

调研组认为,工业园区是工业发展和项目落户的载体,应进一步发挥好利用好开发区等招商平台作用,对浙商回归项目实行“签约—落地—投产达效”一条龙服务,保证项目落地好、开工好、投产好,做到找一家成一家,发挥示范效应。要以打造“三最”城市为目标,不断提高开发区窗口办证人员的素质,精心服务企业。开发区最接近企业,要引导、帮助有意愿、有实力的浙商回归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互助基金,促进回归企业互助合作融资,解决资金困难。同时,应结合产业基金和PPP基金等政府引导转型升级基金的建立,发挥自身优势,不断丰富现有开发区的产业层次,充分利用各级平台内现有楼宇,引进物流中心、

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等总部回归项目。

提高人才引进实效

针对当前人才引进中存在的重学历、轻能力倾向,调研组建议,引进人才既要重量,更要重质。有关部门在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舟山的实际情况,不能过分注重毕业学校的名头,避免优惠政策“终身制”。同时,要注重对引进人才的考核和使用,对确有真才实学,又能很快发挥作用的,要大胆提拔使用;对徒有虚名的,要督促限期改进,做到优胜劣汰。除高端人才外,还需引进实用性强的各类人才,特别是技能型人才。